開箱
-
輕薄筆電擴充救星,j5create JCDP385 USB Type-C多功能迷你擴充電源供應器開箱
隨著科技產品日新月異,USB Type-C介面現在已成為多數筆電、桌機普遍都需具備一組的重要連接埠,部分輕薄筆電甚至全機僅配備單一或兩組USB Type-C,但也因此犧牲其他的連接埠使用彈性,為此,j5create推出JCDP385 USB Type-C多功能迷你擴充電源供應器,以因應USB Type-C逐漸普及帶動的擴充需求。 JCDP385機身輕巧好攜帶,但麻雀雖小的外觀下,內部提供的擴充性卻五臟俱全!藉由USB 3.1 Gen 1 Type-C最高5Gbps的傳輸速度,將連接線轉接後,可額外提供兩組USB-A連接埠,筆電或是電腦都可藉此使用外接滑鼠或是鍵盤,另外也可以外接硬碟進行檔案傳輸,使用彈性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倘若玩家手邊的筆電並未具備USB-C連接埠,可藉由USB轉USB Type-C連接連接,雖然速度會因此無法達到完整的5Gbps,但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所有連接埠進行擴充! 除此之外,在影像輸出的部分則是提供一組HDMI連接埠,最高可支援4K@30Hz的畫面輸出,輕薄筆電若具備4K螢幕的話,可在擴充使用彈性的同時,將畫面直接輸出到大螢幕或是多螢幕輸出,進而演變成工作室的形式使用。影像設計師也可另外得利於內建的SD記憶卡插槽,支援SD/SDHC/SDXC格式的記憶卡,方便使用時快速將相機或是攝影機等裝置中的針對檔案傳輸到電腦中。 JCDP385本身需額外連接電源線,其本身支援Power Delivery 2.0,需45W功率以便供其使用。使用時,USB Type-C連接埠本身提供最高35W的PD輸出,可為對應的行動裝置進行充電。充電的模式在USB-C模式下支援5V/1A、9V/2A、12V/2.1A、15V/2.3A、20V/1.75A輸出;USB-A模式下則是5V/1A。整體來說,使用彈性仍然非常不錯。 廠商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269-5533 廠商網址:
-
找回最初的敲擊感動,LEOPOLD FC900R PD機械式鍵盤開箱
韓國鍵盤廠商LEOPOLD近期推出新品FC900R PD機械式鍵盤,小編收到的是灰藍配色版本,另有純黑白字版本,其簡單的外型設計,在現階段眾多電競機械式鍵盤中,顯得十分簡潔有力。 話不多說,接下來就馬上來為大家開箱囉! 按鍵本身則是使用Cherry MX靜音紅軸設計,加入特色緩衝設計,並且搭配鍵鍵盤下方內置在PCB面板底部的吸音棉,使得按鍵敲擊聲音量降低不少,整體敲擊質感非常不錯。說到PCB面板,FC900R PD採用FR-4級雙層PCB,不管是電路的穩定性還是耐用程度,都較一般鍵盤高。 鍵帽的部分則是使用PBT模具組合的1.5mm厚度鍵帽,搭配符合人體工學的鍵帽弧度,不同排的鍵帽都有不同的弧度,以達到舒適的敲擊體驗。部分較長的按鍵如空白鍵、Shift鍵等等,則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敲擊平衡,採用衛星軸的設計,讓按鍵在敲擊時可以更加穩定,這點在空白鍵上的表現尤其明顯。 鍵盤底部的部分則是配有可調節高度的腳墊,以及防滑橡膠腳墊,以防止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下可能發生的滑動或不穩定問題。連接線使用獨立的可拆式USB to MicroUSB,底部提供三向整線槽,方便玩家在使用時可以更快的整線。 另外,鍵盤背面配有四個DPI開關,通過調整可自由選擇是否要將特定按鍵功能開啟或關閉,在設定的同時,部分對應按鍵如capslock、scrolllock和numlock後方會有LED燈亮起,以方便玩家辨識。 整體來說,LEOPOLD FC900R PD在當前的電競鍵盤中,可說是獨樹一格的清新選擇,小編個人雖然比較喜歡純黑的配色版本,但藍灰配色也有另一種風格。鍵盤儘管沒有RGB燈效,但也因此回歸到鍵盤最基本的本質:「敲擊」,按鍵敲擊體驗很不錯,靜音軸加上吸音棉的設計大幅降低了按鍵的敲擊聲也很加分,就算大力敲也不會像其他青軸鍵盤一樣吵人(嗯?),部分對應DIP開關的按鍵LED燈、以及隱藏在底部的整線槽也是設計上的貼心小巧思。 如果你不喜歡太「虛華」的鍵盤外型,就讓FC900R PD帶你回到第一次打鍵盤的感動吧!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MISTEL - 密斯特(代理商) 廠商電話:02-8751-3686(代理商) 廠商網址:
-
大電量+雙鏡頭、OPPO「AX5」平價超值版入手開箱
OPPO在手機領域上可以說是陸續的推出了相當多款的新機,而且針對各個階層定位都有對應的機型供玩家選擇,這次要來開箱的則是前陣子推出的中階平價版「AX5」。 這款接續先前熱賣的A73/A73s之後推出的AX5,算是目前OPPO手機系列中的中階定位產品,承襲獨特的鑽石紋理機身設計,透過切割玻璃技術讓手機可以在不同角度的光影照射下有不同層次的視覺美感,接下來就來開箱吧! 打開外盒可以看到裡面的內容物,基本上就是貼心附贈的透明保護外殼以及充電器(5V/2A)、傳輸線與簡單說明指南等,這次拿到的版本是「粉鑽」顏色,還有另一款藍鑽(藍色)可供玩家選擇。 OK,本體現身了,實機版本可以看到整體的設計狀況,依尺寸來說,機身的大小為:長x寬x厚-156.2x75.6x8.2mm、重量168g,螢幕尺寸為6.2吋(TFT)、解析度為HD+(1520x720)、採19:9超視野全屏設計、螢幕佔比達88.8%。 核心處理器則是採用了Qualcomm高通Snapdragon驍龍450處理器(8核心、1.8GHz),搭配3GB記憶體與64GB儲存空間,可以讓整體運作速度流暢,而且透過內建的3卡獨立卡槽設計,不僅可以支援雙卡雙待,還能夠提供玩家額外放置MicroSD記憶卡來擴充更大的儲存空間(可支援至256GB版本),無須擔心容量不夠用的問題。 玩家注重的相機功能上,AX5也採用了雙鏡頭設計,透過後置主鏡頭的1300萬像素/F2.2光圈+200萬像素/F2.4光圈等雙鏡頭搭配下,讓人像拍攝的畫面可以呈現出自然柔和的景深效果,拍照功能支援HDR、人像模式、全景以及1080P高清錄影,前鏡頭則是採用了800萬像素/F2.2光圈設計,內建了AI智慧美顏2.0功能,張張自拍都能亮麗動人,不僅臉部美顏、只要在畫面中的人物身體四肢都能同步美化,達到完美一致的完美效果。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有設置了喇叭、MIC、3.5mm耳機插孔與Micro USB連接插槽,這次的包裝盒中並沒有額外提供耳機,不過由於仍設置有3.5mm標準耳機插孔,玩家可使用原有的耳機對應使用。 除了外觀設計與配置的功能外,AX5在設計上維持了機身的簡潔特性,所以剛剛我們也沒有看到有指紋辨識的設置,這部份則是由內建AI臉部辨識技術來解鎖,AX5採用的ColorOS 5.1是基於Android 8.1架構的版本,提供了玩家相當輕鬆且直覺式的操作,連智慧駕駛功能也有提供,而且工具APP中也提供有專屬的OPPO手機搬家程式,輕鬆就能將舊手機的所有資料快速轉移到新手機上。 另外還有專屬的遊戲空間設計,玩家可以自行管理設定遊戲的效能等級或是需要低功耗模式,也能夠直接透過音樂派對功能,隨時享受派對般的音樂體驗,並與其他朋友分享(最多可連接設備數為10台),想要隨時開音樂Party嗎?AX5就能讓玩家隨時跟著節奏律動起來。 接著就來簡單測試一下AX5的效能吧!畢竟是內建驍龍450處理器而不是最高階的845,所以在效能表現上也屬於比較中階等級,AX5的機型為CPH1851、電池容量為4230mAh,透過安兔兔與Geekbench、3DMark等測試下的成績也屬於中等,這裡也可以從CPU-Z的偵測下看到AX5的相關資料。至於安兔兔的測試成績則是獲得了76995的分數、Geekbench獲得了777(單核)3817(多核)的表現,而在3DMark上的表現也可以從截圖上看到詳細測試結果。 除了效能表現之外,另一個手機關鍵當然是電池續航力,這部分同樣透過Geekbench測試中的Battery項目來看測試結果,高達4230mAh的大容量電池果然有發揮出應有表現,搭配上驍龍450低功耗處理器的情況下,整體的電池續航力得分有達到5250,比起對比資料庫中的對手高階版本還要強,也算是AX5的一項特色。 AX5在相機功能方面則是提供後置主鏡頭雙鏡頭設計,以1300萬+200萬像素的搭配,透過F2.2+F2.4光圈規格來達到人物景深的特色,所以主鏡頭中的1300萬像素鏡頭擔任的是主要拍攝功能,副鏡頭的200萬像素基本上是用來輔助,在實際拍攝使用的體驗下,雖然也有HDR以及縮時攝影、錄影、拍照、人像、全景等模式可以選擇,但是表現上就不會像自家大哥(Find X、R17系列)那樣的超厲害,但以一般玩家的使用上也都足以應付,外拍的部分表現都還不錯,特別是近拍的部分可以有6段的放大調整,玩家想拍一些微距的照片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以下也提供幾張實際外拍的照片供大家參考,照片採原圖縮小、不做任何修圖調色,以AX5的照片拍攝成像來說,中階定位的表現也算不錯了。 最後還有一個OPPO也有提供在AX5上頭的功能要講一下,就是「國際上網」功能,比較新一點的OPPO手機都有內建這個功能,AX5當然也有,玩家可以透過這項功能在出國漫遊時不必透過原本SIM卡來開通漫遊,只要透過內建的APP所提供的國際上網功能就能在出國時使用相對較低的資費方案以當地網路上網,這算是一個蠻實用的功能,目前OPPO提供的這項功能是透過與「紅茶移動」這家公司來做配合,玩家可以在不插卡/不開通漫遊的狀態下,透過連接WiFi網路來直接購買當地的網路流量服務,直接達到行動上網的目的,屬於e-SIM的技術應用。 好啦,看完了AX5的介紹之後,有沒有也覺得選購這樣一支中階手機就能夠滿足目前的大部分需求呢?對於講求實用效果的玩家來說,相信AX5所提供的功能與應用就足以讓玩家對應日常使用,而且以搭配雙主鏡頭、AI臉部解鎖、高達6.2吋的19:9全屏螢幕設計與支援雙卡雙待+擴充MicroSD功能,還有鑽石紋理設計的炫彩外觀等特色,應該會是許多玩家日常使用的平價好搭配,而且還有一個重點,內建的4230mAh大電池續航力,應付一整天的使用完全沒有問題,若真的想要挑個小缺點,那只能說仍使用Micro USB傳輸介面的設計,是否可以改成Type-C呢,呵呵! 廠商名稱:OPPO 廠商電話:0800-286-776 廠商官網:
-
Seagate IronWolf Pro NAS 14TB機械硬碟機實測開箱,個人自用與企業NAS兩相宜!
Seagate(希捷科技)前陣子正式推出14TB的超高容量硬碟機,其中針對NAS應用的IronWolf (那嘶狼)系列,主要是針對居家、創作專員、家庭辦公室和小型企業所設計。此外,Seagate也推出IronWolf Pro (那嘶狼Pro)系列,主要針對創作專業人士、SOHO 族、SME(中小企業)所打造。在容量選擇方面,共有2TB、4TB、6TB、8TB、10TB、12TB以及14TB容量,小編這次收到的是最大容量14TB版本的IronWolf Pro硬碟機。 作為一款3.5吋企業級硬碟機,IronWolf Pro 14TB本身的大容量代表可以在較少的預算內達到最大的使用需求,企業用戶每年所有使用者的讀寫量驚人,在持續性方面,其工作負載則是180TB/年,平均故障時間為100萬小時,並提供5年保固,在一般日常的使用上,絕對都能滿足各企業的需求。 IronWolf本身有針對NAS應用的最佳化,採用AgileArray技術,可在多重機槽環境中,實現雙平衡馬達和RAID最佳化。在電源功耗上面,也做了最佳化,以確保NAS的24x7使用環境,以最少的電費,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 此外,企業用戶時常都會有動輒上百TB的資料存取量,尤其每樣資料都可能是公司重要機密,任何遺失都有可能造成公司危機。有鑑於此,Seagate也提供IronWolf Pro 14TB用戶們兩年的Rescue資料復原功能,其合作的硬碟資料救援服務,在硬碟故障時能提供高達90%的成功率來救回遺失的資料。 IronWolf Pro 14TB的主軸馬達轉速為7200rpm,最大官方表定傳輸速率為250 MB/s,為實際了解其效能表現,我們使用常見的幾款跑分軟體進行測試,以快速了解該硬碟機的讀寫速度,多數讀取速度都維持在200 MB/s以上、寫入速度則是100 MB/s以上,以硬碟機來說算是很優秀的讀寫速度了。最後,我們將另外以兩顆IronWolf Pro 14TB模擬NAS應用中常見的RAID 1鏡像模式,測試資料在該硬碟機中的備份速度。 RAID 1的鏡射模式是NAS應用中最基本且常見的類型,主要是藉由第二顆硬碟機在第一顆硬碟機寫入資料時,在背景進行備份的動作,以確保任何寫入NAS的資料都可以獲得保存,這裡我們將藉由兩顆IronWolf Pro 14TB硬碟機,搭配AKiTiO NT2 U31C鐵甲威龍雙磁碟陣列外接盒,並使用FastCopy軟體測試5GB大小單檔讀取和寫入的速度。 綜合以上的結果,我們可以得知,在RAID 1模式下,這顆我們模擬出來的NAS平均讀寫速度分別是221.10 MB/s和133.80 MB/s。這裡約略估算一下,假設這顆NAS目前是14TB容量全用滿的情況下,使用者要將資料從NAS中讀取出來到自己的電腦中,為方便計算,以200 MB/s的速度來看,5秒便可讀取1GB檔案大小,5000秒約可完成1TB,14TB的NAS需要70000秒,換算下來會是19.4小時,也就是說在20個小時內即可全部讀取完畢;同樣的計算下,寫入時間則是需要約40小時,這樣的速度已經是非常快速的了。 (以上換算為理論值計算,實際運作會依現場狀況略有變化) Seagate IronWolf Pro 14TB本身的讀寫速度在HDD硬碟機的行列中,已經是名列前茅的表現,而其針對NAS應用環境所提供的眾多售後服務也相當令人滿意,加上在RAID 1模式下依然有令人滿意的讀寫速度,實是非常加分的一點。 另外,搭配AKiTiO鐵甲威龍外接盒下,縱使不是企業用戶,一般使用者如影像處理者、攝影師等等,時常會有大檔案傳輸需求,在傳送檔案的同時,再藉由硬碟機和外接盒的輔助,做到RAID 1自動在背景中備份,也是一個非常方便的選擇。 總而言之,雖然一顆Seagate IronWolf Pro 14TB最大容量版本的價格相對來說不便宜,但對於企業用戶、SOHO 族或是創作專業人士來說,其提供的大容量儲存,以及搭配NAS應用可提供高速存取,絕對能滿足這些族群的需求,值得推薦使用。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 廠商電話:02-2545-1305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路由器/無線路由器/商用AP/交換器/IIoT/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路由器/無線路由器/交換器/網路卡/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更多的【PCDIY! 八卦】: #連結=(10) 「一台泯恩仇」、家中搶頻寬大戰的和事佬,ASUS RT-AX68U雙頻AX2700、Wi-Fi 6路由器開箱體驗http://www.pcdiy.com.tw/detail/18818]
-
主流玩家C/P值最佳選擇,ASRock Z390 Extreme4開箱實測
先前小編曾為大家介紹過ASRock(華擎)推出的頂級Z390主機板,但其實ASRock針對這次Z390晶片組,還有針對不同目標客群所推出的主機板系列。這次所要介紹的Extreme系列主機板Z390 Extreme4,則是主攻進階級、主流級、入門級三大階層需求的電腦組裝市場,同時也是針對不同領域設計師的需求所量身打造,在主機板的配置上也多有著墨,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開箱這次收到的新品ASRock Z390 Extreme4主機板吧! 接下來且聽小編說明一下,這次Z390 Extreme4主機板和上一代Z370版本的配置,基本上可說是大同小異,主要差異在於視覺上,像是I/O埠的上蓋這次有打上ASRock商標橫貫、RGB的燈效位置這次也有增加,另外一個比較貼心的部分,就是附上一片M.2散熱片,嚴格來說以上就是和前一版本最主要的差異了,其他大抵來說都是一樣的。不過考量到Extreme系列都會提供十分到位的功能,因此,Z390 Extreme4的便利性也是可圈可點。 處理器腳位部分採用LGA 1151,支援Intel最新第九代Core處理器,並且也向下相容第八代Core處理器,搭配晶片組當然就是Z390了。在記憶體的部分,提供四組DDR4插槽,最高可支援4300+ MHz,最大則是可擴充至64GB。PCIe介面的部分則是提供三組PCIe 3.0 x16、三組PCIe 3.0 x1,支援NVIDIA Quad SLI和AMD 3-Way CrossFireX技術,無論是玩家還是不同領域的設計師,若是有需要多張顯示卡同時使用時,都可以直接安裝。 儲存裝置方面,M.2的部分提供雙M.2 SSD插槽,支援SATA 6Gb/s和Ultra M.2,可透過ASRock U.2 Kit相容U.2規格的SSD。SATA插槽的部分則是提供八組,其中六組為Z390晶片組原生支援,另外兩個則是ASMedia SATA控制器支援,並且支援RAID 0/1/5/10。 I/O埠的部分,提供雙USB 3.1 Gen 2(Type-A、Type-C各一)連接埠,可提供高達10Gbps的傳輸速率,另外還搭載共計四組USB 3.0 Type-A連接埠、一組PS/2鍵鼠孔,影像輸出的部分,則是提供DisplayPort、HDMI、D-Sub各一組,網路連接部分則是提供一組Intel LAN,採用l219V Gigabit控制晶片增加穩定性。另外由於這次Z390 Extreme4本身並無內建Wi-Fi功能,因此,主機板上另有一組M.2(Key E)插槽可讓玩家額外做802.11ac無線連接,I/O埠則是有提供托架方便使用。音訊部分則是提供一組S/PDIF和五組3.5mm耳機孔,都採用ALC1220 HD編碼。 過往主機板的BIOS介面都十分複雜,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普遍是不會去輕易接觸的「混亂世界」,不過現今的主機廠商們為了讓玩家可以更簡單快速的設定BIOS內的各項設定,都有將其介面簡單化,使得整體的操作可以更加直覺,ASRock Z390 Extreme4的BIOS介面也不例外。 看完Z390 Extreme4本身的細部特色介紹後,就要來看看實際的效能表現了。我們找了幾款常見的測試軟體進行效能測試,並以當前熱門的數款遊戲作為FPS體現的標準,實際體驗Z390 Extreme4在遊戲中的表現為何。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8GBx2=16GB 顯示卡:AORUS GeForce RTX 2080 Ti 11G SSD:WD Black NVMe SSD 1TB (M.2)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1809 當然一個好的電腦硬體配備的效能表現如何,在遊戲中藉由FPS的跑分,就能馬上略知一二。我們找了目前當紅的熱門遊戲《古墓奇兵:暗影》和《刺客教條:奧德賽》做為測試,全部都採用最高的預設畫質設定,並且都在4K解析度下運行,兩者都可以獲得近60 FPS的表現,在實際的遊戲中,已經可說是流暢的體驗了。 總的來說,ASRock Z390 Extreme4主機板針對主流玩家所打造,外觀上保有一致的斜紋外型設計,提供的硬體配置該有的都有,在玩家一般日常的使用情況下,已經是綽綽有餘了。以現在該主機板市價不到6,000元來說,其性價比頗高。若玩家近期打算升級至第九代處理器的話,ASRock Extreme4確實是一個可以作為選擇之一的考量。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超穩定的高水準輸出,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80 Ti AMP、GeForce RTX 2080雙卡開箱評測
因應NVIDIA 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推出,除NVIDIA自己有公版卡以外,各顯示卡廠商也都有推出自製卡,小編這次也收到由ZOTAC所推出的Gaming GeForce RTX 2080 Ti AMP(下稱ZOTAC RTX 2080 Ti AMP)和Gaming GeForce RTX 2080(下稱ZOTAC RTX 2080)雙卡,話不多說,馬上帶玩家們來開箱囉! ZOTAC這次兩張卡的外盒包裝上大致相同,僅盒外的型號和部分特色有所區別,不過在2080 Ti AMP內部的盒裝方面,倒是有些巧思設計。 接下來小編就來分別幫大家介紹一下這次ZOTAC的雙卡囉! 除此之外,ZOTAC這次也在RTX系列顯示卡中採用創新的Freeze風扇自動停轉以及智能風扇功能,能夠降低顯示卡產生的噪音,同時也能減輕風扇系統的磨損,此外,配置精準的溫度探測和耐熱能力,讓風扇能自動在預先設定的數值下啟動或停止。 我們把RTX 2080 Ti AMP拆開來看看內部的結構吧! 在進行效能測試前,小編也來帶大家快速瀏覽一下這次ZOTAC推出的另一張顯示卡Gaming GeForce RTX 2080(下文稱ZOTAC RTX 2080)。 ZOTAC RTX 2080雖然另外也有AMP預先超頻版本,不過這次小編收到的是一般版。顯卡本身的長寬高比為268 x 113 x 38(mm)。 接下來我們也把ZOTAC RTX 2080拆開來看看內部結構。 在進入顯示卡效能實測之前,我們先快速的將兩張卡拿來對比一下。 接下來,相信玩家們也等夠久了!馬上來針對顯示卡進行效能實測啦!! 一張顯示卡夠不夠強大最直接的展示就是從遊戲和跑分實測上來看,這次我們也找來最新的Intel處理器和Z390主機板作為搭配,讓玩家們了解在頂級配置下,ZOTAC RTX 2080 Ti AMP和ZOTAC RTX 2080的效能表現。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3.6GHz 8C/16T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 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8GBx2=16GB 顯示卡: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80 Ti AMP和GeForce RTX 2080 SSD:WD Black NVMe SSD 1TB (M.2)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8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803 跑分軟體中最直接的量化表現軟體3DMark,我們使用針對DirectX 12的Time Spy、Time Spy Extreme模式以及DirectX 11的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模式進行測試,考驗兩張顯示卡在不同DirectX模式和解析度下,展現的數字表現。 遊戲的部分我們則是找了目前當紅的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和《古墓奇兵:暗影》作為測試標準,並且分別測試在不同解析度下的FPS跑分表現。可以看到兩者在FHD解析度下都可以輕鬆在極高的畫質預設下跑出流暢的FPS表現,ZOTAC RTX 2080 Ti AMP這時候也在4K解析度下展現出實力,可以輕鬆達到近60 FPS的水準。 另外,為測試RTX系列顯示卡所具備的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學習超級採樣抗鋸齒技術)效果,我們也使用NVIDIA的《最終幻想XV》的跑分進行比較,測試在開啟DLSS模式下前後的分數差異。該測試的過程中,兩段跑分動畫畫面都非常流暢,但DLSS模式下的畫面對於光線和陰影的表現更加細緻,但整體的流暢度並未受影響,可見RTX系列顯示卡在開啟DLSS模式後,能在不影響遊戲流暢度的前提下提高遊戲畫面真實性。 最後,為測試兩張顯示卡支援VR的效果表現,我們也使用VRMark測試其在不同模式下所獲得的分數。 ZOTAC雙卡本身的效能表現就已經十分優秀,這次ZOTAC也提供多種軟體部分強化使用者體驗,主要是操控顯示卡參數的FIRESTORM軟體以及內建的SPECTRA燈效軟體。 ZOTAC這次提供新一代的FIRESTORM介面,介面的設計更加簡單易用,同時也具備更高智能,無論是時脈還是風扇轉速都可以在這裡快速設定。此外,這次也搭配了新功能「OC掃描器」,只要按下按鈕,系統就會自動分析顯示卡,快速計算出可達的最佳速率,減低以往超頻時所需的繁瑣步驟。 除參數設定外,FIRESTORM也具備SPECTRA燈效系統,來豐富遊玩遊戲時的視覺化效果,個人客製化能力優秀,可以輕鬆更改顏色、亮度和照明模式。 這一次ZOTAC GAMING推出的RTX 2080 Ti AMP和RTX 2080雙顯卡,在效能表現上達到穩定的高水準表現,尤其是前者在4K解析度下在遊戲中以最高畫質還能達到60 FPS的表現令人非常滿意,拿來玩目前市面上所有遊戲絕對迎刃有餘。外型上,三風扇的RTX 2080 Ti AMP和雙風扇的RTX 2080在測試和遊戲過程中,都為顯示卡帶來不錯的散熱效果,同時獨特的斜面設計也降低整體產生的噪音,表現可圈可點。 ZOTAC GAMING這次還有針對RTX系列顯示卡推出多種不同的版本,而這次小編對於這次收到的雙卡表現非常滿意,相信其他版本的ZOTAC GAMING RTX系列顯示卡表現勢必也不俗,不失為玩家的優質選擇之一。 廠商名稱:Zotac(索泰) 廠商網址:
-
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實測開箱,高效能與高耐寫量專業級固態硬碟!
Intel於2012年和Micron合作,共同開發推出新一代儲存媒體,有別於當時熱門的NAND Flash,其選用的是PCM(phase-change memory)技術,2015年時兩家公司研發的新儲存媒體「3D XPoint」正式問世,號稱速度和寫入壽命都比NAND Flash快1000倍。 目前Micron採用該技術的品牌系列名稱為QuantX,而Intel則是以Optane作為系列名,但兩者目前僅Intel有走入一般消費市場,這次小編要開箱測試的是其中的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另外還有380GB、960GB和1.5TB版本。 Intel Optane SSD 905P,乃是Intel Optane SSD 900P的加強版,兩者皆是採用20nm製程3D XPoint作為儲存媒體,為Intel推動進入消費級市場的3D XPoint SSD。然而,目前由於報價過於昂貴,僅有高階玩家市場與企業級市場能接受這樣的價格。 Intel Optane SSD 900P,研發代號為Mansion Beach,循序讀取速度:2500MB/Sec,循序寫入速度:2000MB/Sec,隨機讀取IO速度:550000 IOPS,隨機寫入IO速度:550000 IOPS,讀寫電源功耗:14W,閒置電源功耗:5W。耐用度上面,DWPD則達到每日4顆SSD全容量寫入能力,TBW達到8760TB。共推出HHHL、U.2版本,推有280GB、480GB版本,被人詬病容量太小,儲存空間不夠使用,且價格過於昂貴,保固期為5年保固。 Intel官方價格: (1)Intel Optane SSD 900P 280GB報價:美金389元(折合台幣12,085元) (2)Intel Optane SSD 900P 480GB報價:美金599元(折合台幣18,610元) ※調查日期:2018年12月05日 Intel Optane SSD 905P,研發代號為Mansion Beach,循序讀取速度:2600MB/Sec,循序寫入速度:2200MB/Sec,隨機讀取IO速度:575000 IOPS,隨機寫入IO速度:550000 IOPS,讀寫電源功耗:12.8W,閒置電源功耗:3.3W。耐用度上面,DWPD則達到每日4顆SSD全容量寫入能力,TBW達到8760TB。共推出HHHL、M.2與U.2規格版本,不僅在循序讀寫速度上面更快,IO讀寫次數提昇,且電源功耗也較為省電,推有380GB、480GB、960GB與1.5TB版本,保固期為5年保固。 Intel官方價格: (1)Intel Optane SSD 905P 380GB報價:美金499元(折合台幣15,500元) (2)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報價:美金599元(折合台幣18,610元) (3)Intel Optane SSD 905P 960GB報價:美金1,299元(折合台幣40,360元) (4)Intel Optane SSD 905P 1.5TB報價:美金2,199元(折合台幣68,320元) ※調查日期:2018年12月05日 目前市售,玩家普遍認為最高階的M.2 SSD,是MLC SSD版本Samsung SSD 970 Pro,這是因為他的讀寫性能與IO速度表現非常不錯,且總寫入資料量,512GB版本,TBW達到600TB,1TB版本,TBW達到1200TB。 Samsung SSD 970 Pro 512GB,循序讀取速度:3500MB/Sec,循序寫入速度:2300MB/Sec,隨機讀取IO速度:370000 IOPS,隨機寫入IO速度:500000 IOPS,讀寫電源功耗:8.5W,閒置電源功耗:5.2W。耐用度上面,TBW達到600TB。Samsung SSD 970 Pro 1TB,循序讀取速度:3500MB/Sec,循序寫入速度:2700MB/Sec,隨機讀取IO速度:500000 IOPS,隨機寫入IO速度:500000 IOPS,讀寫電源功耗:8.5W,閒置電源功耗:5.7W。耐用度上面,TBW達到1200TB。 仔細比較了耐用度規格,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的總寫入資料量,TBW達到8760TB,Samsung SSD 970 Pro 512GB的總寫入資料量,TBW達到600TB。不難發現,耐用度超越同容量MLC SSD版本Samsung SSD 970 Pro,總寫入資料量超越SLC SSD規格。 整體來說,Intel Optane SSD 900P與Intel Optane SSD 905P是耐用度非常強悍的固態硬碟。 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的外盒設計十分簡潔,正面僅放上Optane品牌名,並註明是SSD 9系列,右下方打上容量大小,內盒以禮盒式的包裝配上親膚材質,非常有質感。盒內除了SSD本身以外,另有固定用螺絲、說明書以及U.2轉M.2連接線,該連接線同時具備一SATA接頭,以便為SSD提供電源。 這是開箱的,則是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U.2版本,型號為SSDPE21D480GA。 實際來看看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外型上整體黑色設計讓質感加分不少,並且在正面直接打上Intel Optane SSD 905P字樣,強化產品形象。SSD正反兩面的金屬外殼採用了獨特的多剖溝設計與柱狀鰭片來協助散熱,目的是為了降低SSD長期使用或重度使用下,過熱造成降速的問題。(蠻像早期的迅猛龍硬碟的做法) 150克的小體積也讓組裝上非常方便,甚至作為行動硬碟要隨身攜帶也OK!但唯一的問題是,其本身採用U.2介面,雖然有提供U.2轉M.2的連接線,但又同時需要SATA接頭提供電源,因此,無法為筆電帶來擴充性,僅能適用於桌機上。 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在官方的表定規格上,顯示讀寫速度可高達2600 MB/s和2200 MB/s,隨機讀取和寫入更是可以分別達575000 IOPS和550000 IOPS,表現驚人。 此外,採用3D XPoint的關係,使得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的寫入壽命也十分良好,可做為需要密集寫入檔案的產品,從官方數據上來看,以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版本為例,耐寫量高達8.76 PBW,一般常見的SSD都還在TBW等級附近(1PB = 1000 TB),再加上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提供五年保固,耐用度與售後服務的保障都不用擔心。 接下來我們將以常見的測試軟體跑分,實際測試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的速度表現,從結果的各類數據中可以發現,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在讀寫速度上幾乎都突破官方表定速度,高效率的隨機讀取和寫入速度也同樣突破官方規格,速度表現上非常優秀。 在一般使用上,Intel提供Intel SSD Toolbox方便使用時進行檢測、韌體升級,以及Secure Erase和System Tuner調整等功能,方便一般使用者可以快速了解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的即時狀況。 Intel Optane SSD 905P的話,目前台北光華商場還沒開始販售。市場上,台灣市場僅有販售舊款Intel Optane SSD 900P。 美國市場的話,newegg最新報價: (1)Intel Optane SSD 905P 380GB報價:美金499.99元(折合台幣:15,535元) (2)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報價:美金509.99元(折合台幣:15,845元) (3)Intel Optane SSD 905P 960GB報價:美金1149.00元(折合台幣:35,700元) (4)Intel Optane SSD 905P 1.5TB報價:美金2133.76元(折合台幣:66.295元) ※調查日期:2018年12月05日 高讀寫速度和耐寫度的部分當然是表現優異,如果要挑缺點,只能是在價格問題上了。在目前TLC、QLC SSD的市場下,1TB TLC架構SSD已經可壓在萬元以內,QLC架構SSD更是便宜(目前各廠商也都陸續推出新版本、價格也是更加誘人),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的性價比相較之下就顯得比較不足,雖然隸屬消費市場的最強版本之一,但實際賣價上面還是比較令一般玩家卻步。 不過,在一連串的使用和測試心得下,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不負Intel Optane盛名,採用3D XPoint的緣故,讀寫速度在各測試軟體中,幾乎都突破官方表定的讀寫速度,尤其在隨機讀取方面更是讀寫都突破官方表定IOPS,都飆上近60萬IOPS大關,性能表現優異。除此之外,該SSD還具備8.76 PBW的超高耐寫量和5年保固,Intel表明了就是這五年內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可以隨便玩家操,但仍能維持該有的效能表現。假如玩家口袋夠深,願意砸點錢來試試的話,確實是能把這顆無論是讀寫表現還是使用壽命都令人滿意的SSD帶回家使用。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打造專屬無線運動耳機、Plantronics繽特力backbeat fit 3100「真」好用
現在的手機當作隨身聽使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不過大部分的手機都還是附贈有線耳機,一般狀態下使用應該都還OK,但是在運動時就顯得很受線材限制,這時候通常挑選一副無線耳機是個比較合適的選擇;無線耳機其實也有很多種,包括了常見的耳塞式或是頸掛式等等,但是如果是作為運動主軸使用的話,那就得仔細挑選一下,畢竟許多無線耳機並不適合用於運動中,容易脫落是一大重點,續航力也是要考慮的部分,當然也要擁有良好的音質表現才行。 這次要介紹的這款無線耳機是由知名大廠「Plantronics繽特力」所推出的BackBeat FIT 3100,採用了最新的藍牙5.0技術,搭配上半開放式入耳導管設計,透過內建的13.5mm驅動單元來提供玩家有溫度的中音及清亮高音表現,並且具備了IP57防水防塵設計與專業抗汗塗層,適合各項運動狀態下使用,甚至內建的續航力可達最長連續5小時的撥放時間,若是透過獨家提供的充電收納盒還可額外再充電2次,就算用一整天也都不用擔心。 彩盒設計採用了硬盒吊牌模式,強調運動使用的概念從外盒上的圖案風格可以得知一二,另外,可以從彩盒上標示的產品特色看到這款Backbeat FIT 3100的幾大特點,目前國內的Plantronics繽特力產品是由「遠寬電信FAR WIDE」總代理,想要擁有完整保固與售後服務要記得認明原廠公司貨才有保障喔,接著就來看圖說明囉! 從包裝盒設計到內部的產品,其實不難發現到原廠對於產品的定位與走向相當的低調、內斂與沉穩風格,不得不說這個便攜包除了採硬皮質的質感搭配黑色調設計,配上裏頭的Backbeat FIT 3100耳機,不論是官方給予了「電光跑酷黑」或是「電光冒險灰」兩種顏色的名稱也都算貼切,採用了藍牙5.0規格,搭配便攜盒內建的充電功能與額外提供的續航力設計,都讓運動耳機的使用時間延長與便於運動攜帶,獨家設計的半開放式入耳導管矽膠耳塞,提供了使用者長時間配戴也不會產生不舒適感的狀況。 耳機本體的外觀則是採用了NCVM真空電鍍炫光塗層,直接觸控式音量調整功能,搭配全新耳掛設計,提供使用者更好配戴與更服貼穩定的使用感受。 這款無線耳機還提供了專屬的APP,使用者只要下載來搭配使用就能夠自行個性化專屬的版本,包括可支援語音HD VOICE高清晰通話功能,變化雙耳的功能設定、甚至單耳使用,顯示目前的剩餘使用使間(可使用時間)等等,對使用者來說也是相當方便操作的APP。 有別於一般入耳式耳機的小巧,針對運動主軸使用的Backbeat FIT 3100則是透過獨特的耳掛與電鍍炫光塗層的外觀,讓使用者感受到另一番不同的風格表現,實際使用上可以發現到即便帶著運動好一段時間,也不會有甚麼不舒適感,自然無負擔般的掛在耳朵上使用長達數小時也還OK,畢竟一般入耳式的耳機長時間配戴都會有不太舒服的感覺,但是這款Backbeat FIT 3100倒是相當顛覆了原本的第一印象;輕鬆好操控的觸控式設計也相當方便運動時直接調整包括如音量的大小,至於聲音表現上也十分不錯,看來也是內建的13.5mm大驅動單元的功效,在中音與高音的部分都相當的溫和與明亮,讓邊跑步的同時也能有極為愉悅的音樂品質一同伴隨,提升不少的運動能量。 特別要提到的是具備了IP57防水防塵還有防汗,這對於運動狀態下可是相當佔據優勢的特點,另一項則是續航力真的不錯,以可連續使用5小時的電力,加上便攜盒還能夠額外充電2次的設計,外出一整天都不用擔心電力耗損的問題,真的是面面俱到的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僅需要在便攜盒中充電15分鐘就能繼續使用1小時,這個快速充電的功能也是令人讚賞的,以運動主軸的角度來看,大概這款Backbeat FIT 3100是目前的推薦好物之一,有在運動的玩家真的可以考慮入手來玩玩看。 廠商名稱:Plantronics 廠商電話:(02)8666-0168(遠寬電信 代理商)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NT$ 5,390元
-
多色造型配件,客製化更酷炫,EVGA RTX 2080 FTW3 Ultra電競顯示卡與配件開箱實測
因應NVIDIA推出Turing(圖靈)架構的GeForce RTX 20家族顯示卡,各板卡廠商也紛紛推出自家的自製卡。這次EVGA (艾維克)也推出自家的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這次要介紹的是EVGA的GeForce RTX 2080 FTW3 Ultra,為該系列的最頂級版本,提供比創始版更快的效能,讓玩家們享有更快的遊戲暢玩體驗! 先來說說EVGA的GeForce GTX 20家族的產品配置方式,從下圖可以看到這次EVGA在RTX 2080 Ti、2080、2070中,有最入門的Blower、Black的版本,再來是中階的XC、XC Ultra版本,至於高階版本的XC2、XC2 Ultra兩款則是2080/2080 Ti系列有提供,主要是採用iCX2散熱技術,提供顯示卡各發熱點的溫度精準監控,讓顯示卡能穩定且全速運作。至於全系列的頂級產品則是FTW3、FTW3 Ultra,這系列主要採用3風扇設計,並具備金屬遮罩等配件,讓顯示卡賦予玩家客製化的能力,展現獨特風格。 這次要開箱測試的,就是EVGA GeForce RTX 2080 FTW3 Ultra顯示卡,採用NVIDIA GeForce GTX 2080繪圖晶片,提供高達2944組NVIDIA CUDA核心,基本時脈為1515MHz,加速時脈可高達1860MHz,比NVIDIA官方的1710MHz還快8.7%。在記憶體方面,採用256-bit GDDR6 8GB記憶體,時脈為1750MHz,具備高達14Gbps的速度,並可提供高達448GB/s的記憶體頻寬。該GPU的新技術方面,最主打的當然是RTX (即時光跡追蹤)功能,可讓遊戲的各種光影與反射更加逼真! 為提供更大面積的散熱空間,EVGA GeForce RTX 2080 FTW3 Ultra採用2.75槽設計,搭配3風扇的散熱系統,提供長時間運作安靜又穩定的需求。顯示卡上方有EVGA GeForce RTX 2080的銘板,並具有RGB燈效功能。顯示卡上側後方有2組8-Pin的電源接頭,必須連接2組PCIe電源才能驅動,該顯示卡也建議搭配6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來使用。 在視訊輸出端的部分,有3組DisplayPort 1.4、1組HDMI 2.0b(支援HDCP 2.2標準),以及一組USB Type-C連接埠,最高支援解析度為7680x4320。多螢幕輸出時則最多可輸出4個螢幕。此外,該顯示卡具備雙BIOS設計,提供官方時脈與加速時脈兩種模式,讓玩家可以選擇要完整效能釋放,或是安靜正規效能使用。 說到EVGA獨家的iCX2技術,在風扇方面採用三組標有E字母的全新風扇,採用液壓動態軸承(HDB)風扇,可有效降噪並延長風扇壽命。在扇葉上有特殊E字母設計,可減低風切噪音達4%。此外,這次也加大23.8%扇葉面積,風量增強達11.5%。整體來說,在70°C運作下可降低19%的噪音! 再來是散熱設計方面,三風扇採用順時鐘運轉,讓風扇產生優異散熱效果,搭配全新沖孔設計底板,可提高155%以上導熱率,而且風扇之散熱槽,也能增加58%散熱面積。如此一來,在38db(A)的噪音之下,可讓GPU的溫度降低14%。 至於溫度監控設計方面,此顯示卡具有即時瓦數監測功能。可即時監測電源連接器及PCIe匯流排,在遊戲或超頻時進行同步系統調整,以更精確地測量電源損耗,達到能源最佳運用效果。 簡單來說,這次EVGA GeForce RTX 20系列,從散熱系統、採用的風扇,到客製化配件,軟體,以及外盒,都是全新設計,給予消費者不同的風貌。以下就是 ● 進階iCX2 散熱技術,大幅降低14%的溫度與19%的噪音。 ● 領先使用液壓動態軸承風扇降低噪音,延長風扇壽命。 ● 可自由搭配全新風扇殼、金屬遮罩、多色造型配件等,打造專屬您的顯示卡 ● 全新風扇設計,與眾不同的轉向配置與特殊風流引導設計,帶來高效且安靜的運轉 ● 全新世代的Precision X1 軟體,帶來全新超頻體驗 ● EVGA iCX2技術搭配Precision X1 軟體,可即時監測瓦數零時差 ● 精品級彩盒設計 為讓玩家們可以客製化自己的顯示卡,讓產品與眾不同,這次EVGA特別推出了多款額外的配件,包含風扇金屬遮罩(Fan Shield)和造型配件(Trim Kit),讓玩家可以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為顯示卡「更換衣裝」。 這邊也要特別說明一下,EVGA官方很貼心的在彩盒內就已經附上一組造型配件(三風扇版本搭配的標準顏色為黑色、雙風扇版本搭配的標準顏色為白色),但是只要上官網註冊TRIM KIT活動,就可以另外再自選一組造型配件(三風扇版本可挑白色或紅色、雙風扇版本可挑黑色或紅色),等於至少有2組的造型配件可供替換,創造自己的個性化風格,這邊特別提供大家活動網址的直通車,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自行查詢。 ←本活動已結束囉!配件為選購品、非標準配備~ 這次EVGA在軟體方面,推出全新的Precision X1,可在其官網下載。這套軟體包含了溫度與時脈監控功能、即時瓦數偵測功能,並提供LED Sync(燈效同步與控制)與超頻檢測能力。玩家可以透過此軟體來監控顯示卡各部位的溫度,搭配其超頻檢測能力,來發掘出該顯示卡的超頻極限。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得知這款顯示卡的效能吧!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 3.7 GHz/4.7GHz (Turbo)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BIOS:10/26/2017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顯示卡:EVGA GeForce RTX 2080 FTW3 Ultra 8GB GDDR6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16.33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 8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 x64 (1803) 從上述測試結果可以發現,EVGA GeForce RTX 2080 FTW3 Ultra顯示卡,以提供比創始版更高的速度,搭配安靜風扇、RGB燈效,可客製化的配件,加上具有超頻輔助工具,提供玩家更好的遊戲體驗。正由於RTX 2080設定在主打4K解析度的戰場,搭配提供光跡追蹤特效,不僅遊戲可以玩得順暢,還具備RTX等級的光跡效果!讓新一代的RTX遊戲(例如Battlefield V),能夠呈現出即時的光影與反射效果,讓遊戲玩起來更加真實! 整體而言,EVGA的GeForce RTX 2080 FTW3 Ultra顯示卡,原廠提供5年保固,產品註冊後還可獲得上述的多色造型配件一組,另外若玩家需要,還可選購風扇金屬遮罩,讓產品拿起來更加安全(←活動已結束!配件為選購品~)。適合想要升級到更快顯示卡,且需要比創始版更快、具有客製化特色的玩家們選購。 廠商名稱:EVGA 艾維克科技 廠商電話:(02)8226-2868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30,990元
-
重新奠定超薄電競筆電,世界最輕薄ROG Zephyrus S GX531開箱評測
ASUS(華碩)旗下ROG(玩家共和國)繼去年推出ROG Zephyrus西風之神電競筆電後,該系列筆電不斷推陳出新,日前推出全新系列產品ROG Zephyrus S(下稱Zephyrus S),主打目前世界最輕薄的電競筆電。小編也趕在上市不久就收到Zephyrus S,迫不急待的就馬上來開箱給各位玩家瞧瞧,一睹這款輕薄電競筆電的風采和效能。 探究Zephyrus S以前,且聽小編娓娓道來Zephyrus家族史。ROG Zephyrus西風之神是ROG去年首度推出的新系列電競筆電,首款產品為ROG Zephyrus,主打頂級電競效能,該機搭載Intel Core i7-7700HQ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080 with Max-Q顯示卡,為全球最薄GTX1080電競筆電,效能媲美桌上型電競主機。不僅如此,Zephyrus的外型設計也打破電競筆電「笨重」的刻板印象,全機重量僅重2.2公斤,且厚度維持在16.9~17.9mm,同時也首度導入Zephyrus系列代表散熱技術主動式空氣力學系統(AAS,Active Aerodynamic System),開啟筆電後,底座的部分機殼會自動敞開,可增加20%的空氣循環空間,讓Zephyrus的散熱效率提升,以維持整體的效能表現,為輕薄電競筆電劃下新世代的標準。 ROG在今年上半年推出Zephyrus M,為西風之神系列電競筆電帶來更多樣化的彈性,不僅搭載Intel第八代Core i7-8750H六核心處理器,也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070標準版顯示卡,並且在儲存空間的配置上,在原有的M.2 SSD外加入2.5吋硬碟,使得整體效能表現優異,並且兼具輕薄與擴充性。另外,也將傳統的鍵盤和觸控板位置回歸,讓玩家可使用一般配置方式的鍵盤和觸控板,因擴充性與效能的提升,整體的機身厚度拉高到17.5~19.9mm,重量上抬到2.45公斤,但儘管如此,在外觀上依舊非常輕薄。 而這一次Zephyrus S全新電競筆電則是主打目前世界最輕薄的電競筆電,全機重量僅2.1公斤,且最薄處僅14.95~15.75mm,不僅超越了Zephyrus M,甚至比最初的Zephyrus還要更輕、機身更小!而且改變的不只是厚度和重量,包括在螢幕的設計上,也首度導入窄邊框外型,強化Zephyrus S的視覺體驗。此外,最強的地方在於導入144Hz IPS等級面板,且反應時間僅3ms,不只畫面鮮豔,在電競遊戲的表現上也是無懈可擊。 Zephyrus S推出後,Zephyrus系列三款筆電:Zephyrus GX501、Zephyrus M GM501以及Zephyrus S GX531將會同時併行販售,以提供玩家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西風之神,想要最頂級效能的話就選擇Zephyrus、想要擁有最佳的擴充性和使用彈性就選擇Zephyrus M、想要最輕、最小機身的話就選擇Zephyrus S。 至於Zephyrus S其他還有什麼特別厲害之處呢?小編這邊先賣個關子,簡單來說Zephyrus S這一次從裡到外都表現得可圈可點。以下趕快先帶大家來開箱! Zephyrus S承襲西風之神系列的外型設計,在內盒的外觀上導入雙元素設計,並且搭配醒目的鮮紅ROG信仰之眼,強化整體的視覺感,側面則是打上Republic of Gamers商標強化品牌,外盒雖然是全黑色配色,顯得非常簡潔低調,但卻又不失ROG高階電競筆電的霸氣質感。 外盒上蓋開啟後,除了第一眼就能看到Zephyrus S本體以外,在箱盒的轉軸處也透露了設計上的巧思,推開內盒上蓋後,盒子底部部分地區同樣會墊高整體內盒,以延續Zephyrus AAS散熱技術開機殼底座強化熱導流這樣的散熱設計。其他內盒配件則是包含使用說明手冊、ROG貼紙以及ROG鑰匙圈。 Zephyrus S透過嚴格的內部品質測試,達到符合要求的MIL-STD-810G軍規等級標準,測試的內容包含持續的碰撞和衝擊,以不同方向墜落至桌面而不損壞;Zephyrus S也在不同的溫度中進行嚴苛測試,包含在高溫環境中烘烤三天並同時運行,以及在關閉電源下烘烤一整周;高低海拔的測試也是必需的,通過在關機狀態下,將Zephyrus S帶到高達40,000英尺的高空進行運送測試,同時也在筆電運行中帶到15,000英呎的高空中進行測試,以確保喜愛周遊世界的遊戲玩家,無論是在搭機時還是在高海拔地區,都能隨時遊玩遊戲或趕上工作進度。種種嚴苛的測試,目的都是為了向玩家證明Zephyrus S不僅輕薄好攜帶,同時也更加耐用。 Zephyrus S外型上承襲了許多Zephyrus系列開啟的先鋒元素,並且在各方面都更進一步強化,說是目前西風之神系列的最新進階版,一點也不為過,更多特色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初次見到Zephyrus S電競筆電時,其最顯眼的特點莫過於螢幕上蓋的兩階陽極處理,這是自去年首款Zephyrus電競筆電出現後所導入的外觀設計特色,全機採用金屬機身強化質感,在上蓋的上半部使用高階精品的斜面髮絲紋設計配上醒目的電競風格ROG信仰之眼,下半部則是簡潔的黑色霧面設計,設計簡單但卻不失高階典雅氣息。 此外,每片上蓋都使用單片鋁板並經由CNC銑削一體成型,經過五個成型階段,並確保每一細節都完美貼合,使用鑽石切割打磨的邊緣使得整體的質感非常精細,一體成型的設計也為Zephyrus S增添堅固性和耐用性,以承受不同負荷的使用。 另外,Zephyrus S的轉軸處這次也有新設計,底座使用鋁核心蓋板,採用隱藏鏈鉸式轉軸,模仿跑車上掀式側門設計,讓開關上蓋時更加流暢穩定。 螢幕的部分是這次Zephyrus S重要的特色之一,首先是外觀上的極窄邊框設計,是西風之神系列筆電首次導入,左右兩側的的邊框厚度僅7.5mm,比起初代Zephyrus還要窄50%,窄邊框的設計也讓機身寬度較原先機種窄上19mm,使得15.6吋的螢幕得以塞入14吋的機身中,不只視覺體驗佳,體積也更輕,攜帶更方便。 另外,螢幕上緣邊框仍在正中央搭載HD攝影機,方便一般使用,下緣邊框的部分則是將螢幕上抬,讓使用時的觀看角度更佳,算是有考量到玩家的實際使用需求。 另一個螢幕的看點在導入當前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玩家所強調的144Hz螢幕更新率以及3ms反應時間。初代Zephyrus將螢幕更新率拉高到120Hz,奠定當時電競筆電的新畫面標準,後續在Zephyrus M機種上將該標準拉高到144Hz、搭配3ms的反應時間,並且將該標準全面導入其它系列產品中,後繼有ROG STRIX Scar II和ROG STRIX Hero II雙機也搭載144Hz、3ms反應時間面板,該標準已成ROG電競筆電的標準配備之一。 以Zephyrus S的定位來看,它搭載當前ROG系列筆電的最高規格:144Hz螢幕更新率和3ms反應時間,達到最適玩家視覺的FHD(1920 x 1080)解析度,更輔以100% sRGB色域涵蓋技術,不僅讓遊戲表現得以流暢無延遲,同時也讓畫面的色彩表現上更加鮮豔,就算長時間使用,也不會造成視覺上的不適感。 Zephyrus推出後,為了讓輕薄的機身得以完全發會硬體的效能表現,ROG將傳統鍵盤的位置下移,並且將觸控板置於鍵盤右側,為的是讓鍵盤上方空間完全空出供下方的處理器和顯示卡散熱用,Zephyrus S也延續了這樣的設計。 鍵盤按鍵本身支援ASUS Aura Sync RGB燈效,可藉由軟體調整色彩和模式,鍵程部分以輕薄的筆電來說敲擊感不錯,並且導入桌上型電腦常見的鍵盤配置,例如鍵盤下移的關係使得按鍵邊緣和窄邊框設計的一般鍵盤相似,使用上可無痛轉換,另外也加大空白鍵的大小,並且將F1~F4四顆功能鍵和其他功能鍵位置稍有區隔,避免按錯的可能,常用的WASD鍵側面採用半透明式的透光設計,開啟燈效後會相對明顯許多。 右側的玻璃觸控板,搭載Windows Precision驅動程式,滑順感非常好,下方搭配獨立的左右按鍵也很貼心。觸控板上排另有獨立按鍵,包含觸控板/數字鍵區切換、ROG按鍵和Page Home/End按鍵,其中按下切換數字鍵區按鍵後,觸控板將以虛擬的方式模擬出數字鍵區,每顆虛擬按鍵的反應時間迅速不延遲,使用體驗非常好。 I/O連接埠方面,雖然Zephyrus S本身厚度和重量輕薄,但卻並未因此犧牲連接埠的彈性使用。機身左側具備一組3.5mm耳機孔、USB 2.0 Type-A兩組、USB 3.1 Type-C一組、以及電源孔;機身右側則是較簡潔,僅USB 3.1 Gen 2 Type-C(支援DisplayPort 1.2)和USB 3.1 Gen 2 Type-A各一組。另外,在機身後方另有提供一組HDMI 2.0供額外螢幕輸出,以及Kensinton防盜鎖。 此外,機身左右兩側各有一條散熱口,機身後方另有兩組散熱口,強化整體的散熱能力。 主動式空氣力學系統(AAS)是自從初代Zephyrus以來推出的全新散熱技術,持續延續至後續的Zephyrus M和目前的Zephyrus S機種,是該系列的全方位散熱技術,也是協助Zephyrus S維持遊戲時所需的高GPU時脈。 外觀上最直接的散熱能力來自於Zephyrus S底部的進氣口,打開筆電上蓋後機身底部部分地區會墊高主機高度,即可開啟5mm的進氣口,相較於傳統設計的筆電可增加22%的氣流量,強化散熱能力。前文提到的鍵盤和觸控板位置下移的改變,也是為了因應AAS散熱技術,Zephyrus S便是由鍵盤上方區域吸入冷空氣,再經由導流從筆電底部的左右側和後方排出,鍵盤觸控板移位以後,可以讓上方騰出的空間完全分配給內部的散熱結構使用,除了強化Zephyrus S的散熱能力外,也能避免熱氣堆積在鍵盤下方,長時間下來導致鍵盤失靈的可能。 在內部的散熱結構方面,Zephyrus S機身下方內藏五組散熱導管,除了將CPU和GPU的熱氣抽出以外,也兼具讓供電電路保持冷卻的功能,以提供長時間使用的可靠性。 當熱空氣從上方吸入後,熱能會由兩側的散熱片排出,每一片散熱片都佈滿了0.1mm的超薄銅鰭片,其厚度與兩倍的傳統鰭片相比,密度更高且空氣阻力更低,總計250片的散熱鰭片會稍微往後方彎曲,方便將筆電產生的熱氣導出。另外,Zephyrus S也具備自我清潔的散熱功能,使用特殊的防塵通道,匯集並將灰塵微粒導出機殼,避免累積在散熱鰭片上,影響長期使用的散熱能力。 最後,搭載AeroAccelerator技術下的風扇,可將機殼內的氣流量最大化,使用鋁合金進氣護蓋並採用彎曲邊緣和升高導板,藉此協助散熱鰭片導入更多冷空氣。這些冷空氣進入以後,液晶聚合物扇葉會將其導向散熱片,Zephyrus S的兩組風扇都具備83片扇葉,該設計創下史上最高的扇葉密度,最高可增加17%的氣流量。 這兩顆風扇的效果可不馬虎,以12V功率運作下,不只轉速比一般5V風扇更快,能夠帶動的氣流量也大幅增加,在風扇的輔助下,空氣不只會從上方的通風口導入,也會從下方擴大後的AAS進氣口導入,最後再從機身邊緣的四個散熱口排出,每個散熱口還有特殊設計的坡道,有助於分離排出的熱風和進入AAS系統的冷風。 兩顆風扇也具備隨時加速的智慧功能,Zephyrus S本身會依據CPU和GPU溫度自動調整風扇的轉速,可藉由內部的軟體快速切換三種不同模式:加速模式、靜音模式和平衡模式,讓玩家可根據當前系統負荷在效能和靜音之間尋求最佳平衡。 ROG旗下產品一向提供玩家頂級的電競體驗,除了外觀和設計以外,在軟體調校的部分也是一流。早期的主要軟體控制在ROG Gaming Center中,而今年下半年起,ROG旗下產品從Z390主機板起,開始導入全新的ROG Armoury Crate統一系統,整合原先Gaming Center的控制和超頻功能。 進入ROG Armoury Crate軟體中以後,就會直接看到當前的各項系統資訊,左側會顯示目前Zephyrus S的主要目標,包含五大類:CPU效能、散熱、降噪、節能以及GPU效能,Armoury Crate將會以圖像化的方式顯示目前系統的主要模式,同時下方也有預設三種模式可供選擇,分別是「靜音模式」、「平衡模式」以及「Turbo」模式。在靜音模式下,Zephyrus S會將主要目標放在降低風扇造成的噪音上,著重在降噪的目標,而後依序是節能和散熱,最後才是GPU效能和CPU效能表現;平衡模式時,則是將主要目標著重在GPU效能表現上,接著是散熱能力,最後才是CPU效能、降噪和節能;最後一個Turbo模式則是將主要目標放在CPU效能和GPU效能上,緊接著是散熱能力,並將降噪和節能兩個目標擺在最後。 每一種模式都有不同的主要目標,而在切換的同時,右側欄位中也會即時顯示當前的各項系統資訊,相同類型的資訊置於同一區塊中,例如CPU負載區中就有CPU頻率、CPU使用率、記憶體頻率、溫度、電壓等資訊;GPU負載區則是包含頻率、使用率、記憶體頻率、溫度以及電;記憶體/儲存空間區塊欄中則是包含當前記憶體和儲存硬碟的使用量。風扇的負載量也會顯示在右側。 另外,除了預設的三種模式以外,另外還有一個「手動」模式,在手動模式下,玩家可以自行調整CPU風扇使用率、GPU核心時脈和記憶體時脈,另外也可調整GPU風扇使用率,這樣的極限客製化選項,也讓Zephyrus S在機身輕薄的前提下,還能提供玩家超頻的功能,強化遊戲體驗。除了手動超頻以外,Armoury Crate另外也提供系統設定檔供玩家預先設定以便隨時切換,共有四組設定檔,可設定開啟不同模式下,Win鍵、觸控板、ROG鍵和螢幕快顯、以及部分應用程式是否開啟等功能配置。 ASUS旗下知名的RGB燈效軟體Aura Sync也整合在Armoury Crate頁面中,介面裡提供多種不同燈效模式供選擇,並且可以客製化不同的色彩搭配。Zephyrus S支援RGB燈效的區域分別是RGB鍵盤、開關機鍵、以及底部的AAS底部亮光。若是手邊有其他同樣支援Aura Sync RGB燈效的產品,也可以在此進行燈效同步的設定。最後,介面中也提供燈效亮度的設定,以及開啟燈效的地區和時機等設定。 Armoury Crate可說是一個全方位的軟體,除了上述的個人化功能以外,也包含應用程式商店,在商店中可選擇下載多種不同的相關應用程式安裝,像是Sonic Radar 3音效軟體或是Xsplit Gamecaster直播串流軟體等等,選擇非常多樣,除了實用的軟體外,商店中另外也包含幾款遊戲程式可供玩家下載遊玩。另外,在焦點的頁面中則是隨時掌握ASUS和ROG的相關新聞,包含新品發表或是特賣活動等等,內容十分豐富。 ROG Armoury Crate還有一個很方便的功能,玩家們如果正在遊戲中不方便跳回視窗,或是進入遊戲後,來不及調整系統參數的話,透過手機Armoury Crate的App也可以即時快速的調整。 App中包含預設的靜音、平衡、Turbo等模式可供即時切換以外,在系統資訊頁面中也能隨時檢視CPU、GPU以及記憶體和儲存空間的資訊,另外也可以隨時切換遊戲設定檔,並且快速開關如Win鍵開關、ROG鍵開關等公用程式和應用程式的設定。因此,透過Armoury Crate手機App主要核心的客製化調整功能,就可以在遊戲中進行各種調整,且非常方便且快速,暢玩遊戲不中斷。 除了主要軟體ROG Armoury Crate以外,其他ROG系列常見的軟體服務Zephyrus S同樣一併俱全。像是「GameFirst V」就可以讓玩家自由調整遊戲的優先順序,設定媒體串流和資料分享服務,該軟體也提供網路監控功能,可查看當前前五大頻寬用量最多的應用程式,查看遊戲、瀏覽器、檔案傳輸等不同類型的下載和上傳資料量。最後也可以查看總頻寬的網路用量和無線網路分析功能。在網路資訊的頁面中提供當前網路連線的狀態和速度查詢,整體功能非常齊全完善。 直播主常用的XSplit Gamecaster也是內建的軟體之一,這裡提供的是免費版本,可以讓玩家即時串流遊戲並直播到不同的串流平台上,另外也可以將遊戲畫面進行錄製以便後續在網路上分享。另外,XSplit Gamecaster也支援在YouTube或Twitch直播時隨時和觀眾快速互動,和前一款Sonic Studio III軟體都是YouTuber或是直播主錄製影片時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有了優秀的外型設計達到完美的散熱技術,再藉由內部軟體的超頻能力後,為Zephyrus S帶來的就是輕薄體積下的高效能表現。 先說明一下Zephyrus S的規格,首先,處理器搭載Intel第八代Core i7-8750H六核心處理器,顯示卡的部分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1060標準版(6GB GDDR5 VRAM)。記憶體方面採用DDR4-2666MHz SDRAM雙通道記憶體8GB+8GB,總共可達16GB。SSD的部分則是採用512GB NVMe SSD。 接下來我們將以幾款常見的跑分軟體進行測試,並且找來當紅的熱門遊戲實際測試Zephyrus S(GX531GM)在遊戲中的FPS表現。 在實際的遊戲測試中,我們也找了時下幾款熱門的遊戲進行測試,觀察Zephyrus S在面對這類AAA級遊戲時的實際表現,實測遊戲包含《古墓奇兵:暗影》、《刺客教條:奧德賽》、《極地戰嚎5》和《黑色行動4》。另外,這裡小編也將ROG Armoury Crate中的模式選擇手動,並且調高所有選項,以測得最終的數據。 再來則是《刺客教條》系列作品最新款《刺客教條:奧德賽》,畫質使用預設的「很高」時,平均獲得的FPS是47,選擇「高」以後,則是提升到52 FPS,是穩定流暢的遊戲體驗了。 最後我們以目前非常熱門的《黑色行動4》「黑色戰域」大逃殺模式進行實際遊戲的FPS測試,遊戲的畫質是預設的「非常高」,整體的平均FPS可以維持在80以上,部分地區和畫面甚至可以衝破100 FPS以上,相信只要稍微做一些畫質上的調整,就能讓遊戲維持在穩定120 FPS、甚至144 FPS的水準,表現相當亮眼。 遊戲內的平均FPS可達80~9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可以突破100 FPS。 整體來說,Zephyrus S的推出幫西風之神家族帶來強力的生力軍,它不只機身小、重量又輕,即使帶出門也不必擔心收納不易或是背包沉重,外觀設計上則是承襲西風之神家族的傳統,兩階陽極處理下的上蓋顯得低調又有質感,簡單掛上一個ROG就能顯露出霸氣。 除此之外,Zephyrus S的效能表現也很優秀,歸功於優異的AAS散熱系統和內部的散熱結構所致,讓CPU和GPU兩者都能長時間在高效能的情況下,也讓許多AAA級的遊戲大作在調整畫質設定後,便能有穩定的遊戲流暢體驗。Zephyrus S不僅嶄露出西風之神系列家族最輕薄電競筆電的頭銜,更是目前世上最輕薄的電競筆電,也重新定義了新一代輕薄電競筆電的新標準。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